2024-07-18
文 | 王佑筠 臨床心理師
好好督導,成為更好的心理師
「好好督導基金」,是用蔡馥好臨床心理師的遺產成立的督導基金。曾在治療工作結束的一天,與馥好聊天時,談到那一天的挫折,覺得自己的反應可以更即時、介入可以更豐富,覺得自己還是不夠好。此時,馥好說「可是我感覺到你的專注,專注做事的感覺挺好的」。身為心理師,我們可能有尚未看見的視角,也可能受困於個人議題。
與馥好聊到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督導時,馥好分享她觀察了一年以上,才決定要向哪一位督導學習。而我則是一直向熟悉且信任的前輩學習。身為心理師,我們可能都想要在接受督導的經驗上,既能放心倚靠,又能獨立思考。
其後,我和馥好一起參與督導培訓工作坊,一起研究如何督導新手心理師,一起分享曾聽說過人們在督導中所受的傷,一起討論可以在這個區塊做些什麼…。
申請「好好督導基金」,我的核心目標,是透過不同的主題分享,讓心理治療從業人員,對於「好的督導」能有更多元且更實際的想像。我期望,人們能從好的受督經驗中,成為更好的心理師,更好的督導,也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深入視角與變化視角
在攝影學中,視角(英語:angle of view)是在一般環境中,相機可以接收影像的角度範圍。視角也可以稱為視野。在心理治療中,當心理師熟悉且善用單一特定的心理治療取向,則會依據此取向,形成假設、個案概念化、及介入的策略,此為「深入」的視角。當心理師在不同取向間,可以來回切換,此為「變化」的視角。
以下為一個改編的案例:個案主要的困擾為一直會聽到一個聲音,批評自己很差、很爛,個案為此感到困擾,難以專心、情緒低落。
若採用「認知行為治療」取向的視角,聲音可以為一種想法,會協助個案區辨想法來自內在或者外在,此想法的出現具有意義,可進一步從自動化思考、認知偏誤、核心信念等策略介入。
若採用「完形治療」取向的視角,聲音可以為個案的一部分,會協助個案探索內在不同的部分,透過空椅法,讓內在不同的部分可以對話。
若採用「艾瑞克森催眠心理治療」取向的視角,聲音使得個案進入一個問題狀態,可運用隱喻、故事、順勢而為等策略,協助個案改變與幻聽的關係,進入一個資源狀態。
我曾在督導的指導下,於治療中先採用「艾瑞克森催眠心理治療」取向的視角,引導個案在想像的畫面中,將聲音放在一個氣球裡,接著氣球越飛越遠,飛到畫面中最遠的位置,此時聲音變得很小聲,則個案已改變跟聲音的距離。當個案在治療當下的狀態改變,再採用「認知行為治療」取向的視角,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聲音(想法),並能建立中性、平衡的想法。
刻意練習與督導取向
心理師要可以從心理治療取向的角度思考,仰賴其所擁有的知識模型。而當知識模型尚未深化、不知實際如何操作,或者,缺乏其他知識模型的視角時,就需要督導協助。
我自己的經驗是,若在治療的過程已刻意練習,會更清晰的看見自己的介入,並且可以在督導時核對,或者獲得不同的視角。例如,當我跟個案說「你可以聽見時鐘的聲音(Yes),你可以聽見音樂的聲音(Yes),你可以聽見我的聲音(Yes),你也可以聽見你內心的聲音(Leading)」,這是我在練習艾瑞克森催眠心理治療取向的「Yes set」,而我可以在督導時核對「Yes set」可以這樣設計,或者有更豐富的表達方式。此時督導示範了不同的語速或加重音的方式來強調表達的重點,例如,「你可以聽見時鐘的聲音(Yes),你可以聽見音樂的聲音(Yes),你可以聽見我的聲音(Yes),你也可以(停頓),聽見你內心的聲音(放慢)(Leading)」。
相信心理師若在治療中刻意練習,則督導不論是提供深入視角或變化視角,受督者皆能在督導中獲益。
但是要如何找尋到契合的督導呢?
當心理師想要在特定的心理治療取向上深化,除了在治療中刻意練習,也可以就找同一取向的專家做為督導。從學會中推薦的名單是一個捷徑,例如: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、臺灣精神分析學會…。
若心理師想要獲得多元的治療取向視角,可以是心理師自己是A取向,而督導是B取向,也可以心理師自己是A取向,而督導是A、B、C、D取向。具備這些條件的督導,可能是學校老師,可能是曾實習過的單位督導,也可能是口耳相傳的前輩。有些心理師也不只找一位督導,可能也會參加團體督導。
要在受督的過程中,強化受督者自己的收穫,有一個關鍵在於學習者的開放心態。
學習者的開放心態
「成功心態:改變心態,造就不一樣的人生」的作者萊恩.高佛森認為「我們的心態介於正向與負向之間。在封閉與開放心態的光譜上,負向那端是封閉心態,正向那端是開放心態,大家的心態都落在這條光譜上的某處。人的心態自然容易受恐懼所驅使。以下三種恐懼,常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只求自保的封閉心態。(1)害怕別人認為自己有錯。(2)害怕自己無法取得掌控權。(3)害怕未知」。
因此,要能帶來改變,關鍵在於心態的轉變。那麼,要如何培養開放心態?
萊恩.高佛森在「成功心態」中分享了六個方法,其中之一是「冥想」。正念冥想可透過神經可塑性使大腦產生實質的變化,已經獲得許多的研究證實。或者是「改變自我對話」,可以告訴自己「我無法看見所有的面向」、「我可能懂很多,但不懂的事情也很多」。其他方法像是「改變水缸大小」、「有效管理時間」、「透過別人認識自己」、「汲取關於開放心態的知識」,書中有更詳盡的說明。
我觀察在受督的過程中,「自我狀態的區別」是個好用的方法。例如,區別自己聽得懂還是假裝聽懂,區別自己沒有問問題,是不敢問、怕問了顯得自己做不好、還是怕自己問的問題太淺,區別督導就某取向的解析是否與自己的理解一致…。
因此,在受督的過程中,保持著區別的視角,區別自己是否產生只求自保的封閉心態,或者選擇帶來改變的開放心態,將可以強化在受督過程中的收穫。
心理治療是一項複雜的工作,而督導更是另一門專業。想要成為更好的心理師,或者,想要在心理師的養成中,從新手進入到熟手,進而成為專家,反覆的刻意練習與自我反思是必經之路。若能有督導陪伴前行,雖然不見得比較輕鬆,但可以肯定的是,就像站在迷惘的十字路口,打開google map,督導就是一張清晰的地圖,你總能知道下一站該前往何處。
王佑筠 臨床心理師|線上預約